大腹皮介紹
- 【別名】
- 檳榔皮(孫思邈),大腹毛(《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匯編》),大腹絨(《藥材學》)。
- 【漢語拼音】
- dafupi
- 【名稱英】
- Arecae Pericarpium。
- 【成份】
- 含檳榔堿及副檳榔堿。
- 【加工采集】
- 冬、春二季采收成熱果實,剝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曬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 【藥材鑒別】
- 干燥果皮,通??v剖為二。未打松者呈橢圓形瓢狀。長6~7厘米,寬約3厘米,厚約1厘米;外果皮灰棕黃色,有褐色斑點及縱裂紋。已打松者,外果皮脫落,中果皮為黃白色至灰黃色的纖維,纖維縱向排列,外層松散成縷,內層纖維較粗,現棕毛狀。內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殼狀。體輕松,質柔韌,易縱向撕裂。無臭,味淡。以色黃白、質柔韌、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廣東海南島、云南、臺灣;廣西、福建亦產。
- 【藥理作用】
- 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劑能使兔離體腸管緊張性升高,收縮幅度減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 【炮制】
- 揀凈雜質,碾軋使軟,敲打,篩去泥屑。
- 【功能主治】
- 下氣寬中,行水。治脘腹痞脹,腳氣,水腫。
①《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②《開寶本草》:"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③《綱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④《本草再新》:"瀉肺,和胃氣,利濕追風,寬腸消腫,理腰腳氣,治瘧疾瀉痢。"
- 【性味】
- 辛,微溫。
①《開寶本草》:"微溫,無毒。"
②《綱目》:"辛,微溫,無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 【宜忌】
- 氣虛體弱者慎服。
- 【貯藏】
- 置干燥處。
- 【歸經】
- 歸脾、胃、大腸、小腸經。
- 【植物形態】
- 喬木,高10~18m,不分枝,葉脫落后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莖頂端叢生,羽狀復葉,長1.3~2m,光滑,葉軸三棱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60cm,寬2.5~6cm,先端漸尖,有不規則分裂,基部較狹,兩面光滑。肉穗花序生于最下一葉的葉鞘束下,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雄蕊6,花絲短,花藥基著,箭形,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于分枝的下部,花被6,排列成2輪,三角狀闊卵形,長12~15mm,具退化雄蕊6,花柱3,柱頭小。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cm,熟形橙黃色?;ㄆ?~4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 【藥用部位】
-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植物形態詳"檳榔"條。
- 【來自何書】
- 侯寧極《藥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