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樹皮介紹
- 【別名】
- 楓皮(《本草拾遺》),楓香木皮(《綱目》)。
- 【漢語拼音】
- fengxiangshupi
- 【成份】
- 楓香樹皮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與水晶蘭甙(monotropein)。
- 【加工采集】
- 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皮。
- 【藥理作用】
- 楓香樹脂及其揮發油體外實驗可使兔血栓長度縮短和重量(濕重和干重)減輕,在體實驗顯示可明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試管法實驗表明可明顯提高纖溶酶活性,顯著提高血小極內cAMP含量。表明楓香樹脂及其揮發油抗血栓作用與促進纖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關,并提示揮發油可能是楓香樹脂的主要成分。
- 【功能主治】
- 治泄瀉,痢疾,大風癩瘡。
①《唐本草》:"主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
②《本草拾遺》:"止水痢。"
③《日華子本草》:"止霍亂。刺風、冷風,煎湯浴之。"
- 【性味】
- ①《唐本草》:"辛,平,有小毒。"
②《本草拾遺》:"性澀。"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 【歸經】
- 腎;大腸經
- 【植物形態】
- 楓香樹 落葉喬木,高20-40m。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葉互生;葉柄長3-7cm;托葉線形,早落;葉片心形,常3裂,幼時及萌發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長6-12cm,寬8-15cm,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齒尖有腺狀突?;▎涡?,雌雄同株,無花被;雄花淡黃綠色,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生于枝頂;雄蕊多數,花絲不等長;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萼齒5,鉆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頭彎曲。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cm,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兩瓣裂開,每瓣2淺裂。種子多數,細小,扁平?;ㄆ?-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
- 【藥用部位】
- 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皮,植物形態詳"路路通"條。
- 【來自何書】
-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