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介紹
- 【別名】
- 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國老、靈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 【漢語拼音】
- gan cao
- 【名稱英】
- Radix Rhizoma Glycyrrhizae。
- 【成份】
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鈣鹽。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
- 【加工采集】
秋季采挖,除去莖基、枝叉、須根等,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曬至全干。也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稱為"粉草"。置干燥通風處,防霉蛀。
- 【藥材鑒別】
干燥根呈長圓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長30~120厘米的段,直徑0.6~3.3厘米。帶皮的甘草,外皮松緊不等,顯紅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皺紋、溝紋及稀疏的細根痕,皮孔橫生,微突起,呈暗黃色。兩端切面平齊,切面中央稍陷下。質堅實而重。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粉性,有一明顯的環紋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異的香氣,味甜而特殊。根狀莖形狀與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黃色,纖維性,有縱裂紋。帶皮甘草以外皮細緊、有皺溝、紅棕色、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者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質松、粉性小、斷面深黃色者為次;外皮棕黑色、質堅硬、斷面棕黃色、味苦者不可入藥。粉草較帶皮甘草為佳。
主產內蒙古、甘肅;其次為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所產品質最優。
-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1.1.抗潰瘍作用:甘草的主成分甘草甜素對由組胺及幽門結扎所形成的大鼠實驗性潰瘍亦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后據報道,甘草甜素能明顯減少大鼠幽門阻斷導致的潰瘍發生率,但對胃液分泌量不但無減少反有增加趨勢。動物實驗治療中也發現甘草浸膏等對大鼠結扎幽門,犬由組胺形成的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甘草甙元、異甘草甙元和甘草根的甲醇提取物Fml00等對動物實驗性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對幽門結扎的大鼠有良好的抗潰瘍作用,其治療指數較高。
1.2.對胃酸分泌的影響:甘草流浸膏灌胃能直接吸附胃酸,對正常犬及實驗性潰瘍有大鼠都能降低胃酸。Fml00十二指腸內給藥對急慢性胃痿及幽門結扎的大鼠,能抑制基礎的胃液分泌量,與芍藥花甙合用顯協同作用。Fml00對蛋白胨、組胺及甲酰膽堿引起的胃液分泌有顯著抑制作用。
1.3.對胃腸平滑肌的解痙作用:臨床上使用甘草所含黃酮甙類對兔、豚鼠的離體腸管呈抑制作用,使收縮次數減少,緊張度降低,并對氯化鋇、組胺所引起的離體腸平滑肌痙攣有解痙作用,但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平滑肌則無抑制作用。此外,甘草酸銨和甘草次酸口服吸收亦不佳。甘草煎液、甘草流浸膏、Fml00、甘草素、異甘草素等,也對離體腸管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若腸管處于痙攣狀態時,則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1.4.分別從甘草及光果甘草中提得7個同樣的黃酮甙及甙元,經實驗證明都具有解痙和抗潰瘍病的作用。以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制劑或提取其黃酮類等化合物用于臨床,可能有利于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從光果甘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值得重視。
1.5.保肝作用:甘草流浸膏(0.2ml/10g)預先給小鼠灌胃能降低撲熱息痛(AAP)(200mg/kg,ip腹腔注射)中毒小鼠的致死率,并對撲熱息痛所致小鼠肝損害有明顯保護作用。小鼠給撲熱息痛后2-3小時的肝糖元下降效應并非肝壞死的伴隨結果,而與其毒性代謝產物密切相關。甘草能對抗這一效應,說明它的保護作用可能部分地是由于毒性代謝物的量減少所致。甘草甜素可明顯阻止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谷丙轉氨酶的升高,還能減少肝內甘油三酯的蓄積。病理組織學觀察可見,經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治療的大鼠其肝損傷均較對照組輕。組織化學觀察顯示,甘草次酸治療的大白鼠肝糖原明顯增加,甘草甜素與甘草次酸的血清胎甲球蛋白檢出率也高于對照組。提示這兩種成分無膠原溶解與重吸收的作用。在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損害動物模型P,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肝損害呈強抑制作用。甘草次酸還能強烈抑制四氯化碳生成游離基及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可抑制Ca(2+)流入細胞內所引起的細胞損害,提示甘草次酸對肝損害的抑制效果上,抗氧化作用與抑制Ca(2+)流入細胞內的作用很重要,甘草皂甙可能是在機體內水解后而呈現顯著作用。
1.6.對膽汁分泌的影響:甘草甜素能增加輸膽管瘺兔的膽汁分泌,甘草甜素5mg/kg能顯著增加兔的膽汁分泌,對兔結扎膽管后膽紅質升高有抑制作用。
1.7.甘草浸膏、粉劑治療潰瘍病的臨床療效肯定,其有效成分不單是甘草甜素所致的水腫、血壓升高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2.1.抗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提取液(1ml含中藥1g),家兔用烏頭堿誘發心律失常出現在2分鐘后按1g/kg靜脈注射,對照組給等量生理鹽水。結果表明對異位節律和室性節律均顯示非常顯著性差異。表明炙甘草有明顯的抗烏頭堿誘發的心律失常作用。炙甘草煎劑灌流蟾蜍離體心臟,可使心臟收縮幅度明顯增加。甘草甜素對離體蟾蜍心臟有興奮作用,此作用與乙酰膽堿及毒扁豆堿等具有明顯的對抗作用,與腎上腺素具明顯的協同作用。
2.2.降脂作用和抗動脈粥樣?;饔茫焊什萏鹚貙ν脤嶒炐愿吣懝檀及Y及膽固醇升高的高血壓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連續5天,對實驗性家兔高脂血癥有明顯的降脂作用:血漿膽固醇對照組為89±4mg%,給藥組為43±4mg%;血漿甘油三酯對照組為168±10mg%,給藥組為90±4mg%。小劑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時間內能使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膽固醇降低,粥樣硬化程度減輕,20mg/天能阻止大動脈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但劑量更大時(40mg/天)反而無效。甘草次酸鹽(10mg/kg,口服)對高血脂大鼠和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膽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動脈內的和大鼠肝臟內的膽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鹽的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較之聚合皂甙更強。體外實驗觀察到甘草甜素1mM對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樣劑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統中可見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結論是由于抑制了Cis從而影響了補體效價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于補體反應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關的炎癥的過程反應趨向緩解和靜止,脂質系統和肝功能改善,動脈癥的病理進程被阻斷。
3.對呼吸系統的作用: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劑口服后能覆蓋發炎的咽部粘膜,緩和炎癥對它的刺激,從而發揮鎮咳作用。甘草次酸有明顯的中樞性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的氫琥珀酸雙膽鹽口服,其鎮咳作用與可待因相似。甘草次酸膽堿501mg/kg能抑制豚鼠吸入氨水所致的80%的咳嗽發作,效力與可待因lmg/kg皮下注射無差異。大劑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對5-羥色胺等物質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較弱的保護作用。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也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在與甘草相同劑量水平時,氫化可的松也顯示鎮咳作用,但劑量反應曲線與甘草不同,并且對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無效,因此認為甘草鎮咳作用與抗炎無關而是通過中樞產生的。甘草還能促進咽喉及支氣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
4.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4.1.抗炎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對大鼠的棉球肉芽腫,甲醛性腳腫皮下肉芽腫性炎癥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價約為可的松或氫化可的松的1/10。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腳腫和抗炎效價,以氫化可的松為1,則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分別為0.14和0.03。甘草甜素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對延遲型過敏癥的典型結核菌素反應出有抑制效果。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對炎癥反應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小鼠靜脈注射甘草甜素25、50mg/kg,明顯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甘草黃堿酮有抑制小鼠角叉菜膠浮腫和抑制敏感細胞釋放化學傳遞物質作用。甘草抗炎作用可能與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關,或與腎上腺皮質有關,也有認為,甘草影響了細胞內生物氧化過程,降低了細胞對刺激的反應性從而產生了抗炎作用。
4.2.鎮靜作用:甘草次酸1250mg/kg,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呈現抑制作用,可引起鎮靜,催眠,體溫降低和呼吸抑制等。
4.3.解熱作用: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分別對發熱的大鼠與小鼠、家兔具有解熱作用。甘草次酸40mg/kg腹腔注射,對發熱大鼠有退熱作用,相當于水楊酸鈉600mg/kg的效果;對體溫正常的大鼠則無降溫作用。
4.4.從光果甘草提取出的有效物質Fm100具有鎮痛、解痙的作用,芍藥甙也具有鎮靜、解痙作用,兩者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說明芍藥甘草湯組成的合理性。
5.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5.1.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對健康人及多種動物都有促進鈉、水潴留的作用,這與鹽皮質激素去氧皮質酮的作用相似,長期應用可致水腫及血壓升高,但亦可利用此作用治療輕度的阿狄森氏病。
5.2.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小劑量甘草甜素(每只100μg),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縮及腎上腺重量增加(與給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相似),另外還有抗黃疸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皮質激素可的松樣作用。而在用大劑量時則糖皮質激素樣作用不明顯,只呈現鹽皮質激素樣作用,這可能與其作用機制有關。認為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皮質激素在體內破壞,或減少其與蛋白質的結合,而使血中游離的皮質激素增多,從而增強其活性。但糖皮質激素與垂體前葉間的反應量調節較強,故血中含量升高達一定程度后即停止。鹽類皮質激素受此影響較小。本品所含的先甘草寧有雌激素活性,未成熟大鼠口服能增加子宮重量,但對卵巢重量影響不大。
6.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影響:甘草酸及其鈉鹽,靜脈注射增強茶堿的利尿作用,對醋酸鉀則無影響。能抑制家兔實驗性膀胱結石的形成。能抑制雌激素對成年動物子宮的增長作用,切除腎上腺或卵巢后仍有同樣作用。甘草甜素對大鼠具有抗利尿作用,伴隨著鈉排出量減少,鉀排出量也輕度減少。對切除腎上腺的大鼠,甘草甜素仍能使鈉和鉀的排出減少,說明此作用通過腎上腺皮質激素來實現的。甘草次酸及其鹽類也有明顯的抗利尿作用。認為甘草能增強腎小管對鈉和氯的重吸收而呈現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方式與去氧皮質酮不同,可能是對腎小管的直接作用。
7.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7.1.抗過敏作用:從甘草中提取得一種復合體(Lx),含有蛋白質、核酸、多糖及甘草酸。豚鼠經靜脈注射青霉噻唑(BPO)和人血清白蛋白(HAS)攻擊后,均立即出現過敏休克癥狀,5分鐘內死亡,休克發生率和死亡率均為100%。豚鼠經給于Lx,然后進行抗原攻擊,Lx小劑量組的過敏反應率為25%;大劑量組為21%,且無死亡發生,表明Lx對豚鼠過敏性休克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且隨劑量增大保護作用增強。Lx小劑量組豚鼠血清抗青霉噻唑抗體的效價為4-16,大劑量組未測出血清抗體,而致敏對照組抗體效價為256。Lx可明顯抑制豚鼠肺中組胺的合成,且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在小鼠注射卵蛋白抗原前3天給于小鼠Lx 0.2ml腹腔注射,連續15天,分別測定血清IgE、IgG總量和肺組胺含量。結果表明,Lx對小鼠過敏休克有明顯的保護效應,亦有顯著抑制抗體產生的能力。
7.2.對非持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小鼠給于甘草甜素7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4天,末次給藥后,給于印度墨汁,取血檢查廓清指數K值。結果甘草甜素組的K值為0.048±0.020,對照為0.029±0.015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表明甘草甜素能顯著提高小鼠對靜脈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數,提示它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生甘草與蜜炙甘草亦有同樣的作用。
7.3.對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采用體外抗體產生系統研究了甘草酸對多克隆抗體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一定濃度的甘草酸能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另外,從人末梢血單核細胞分離粘著性細胞,加各種濃度甘草酸培養后,將培養上清液中加入單核細胞,探討對PWM刺激誘導抗體產生的影響。結果體外抗體產生增強,測定培養上清液中白細胞介素1(IL-1)活性時,證明白細胞介素1顯著增多。提示甘酸的體外抗體產生增強作用與白細胞介素1產生增強有關。小鼠腹腔注射甘草酸,同時靜脈注射綿羊紅血球(SRBC)予以免疫,抗原注射后第4天分離脾細胞,計算對綿羊紅血球的空斑形成細胞數。發現以劑量30mg/kg的甘草酸可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強。改變給藥時間與靜脈注射綿羊紅血球的時間表明,兩者同時給予或給抗原前l天給甘草酸,可促進抗體產生,而抗原注射2天后給甘草酸則不增強抗體產生,由此可認為甘草酸在體內也能增強抗體產生。甘草還可明顯促進刀豆球蛋白A活化的脾淋巴細胞DNA和蛋白質的生物合物,促進DNA合成的最適濃度為100μg/ml。DNA合成高峰在48小時,對白介素-2(IL-2)產生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對DNA、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及白介素-2產生的影響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家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為抗原造成免一過性急性血清病模型。在實驗組動物給于牛血清白蛋白后第3、5、7、9天以18β-甘草次酸200mg/kg肌肉注射。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動物血清中抗牛血清白蛋白-IgG抗體均于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后第6天檢出,第l2天達最高峰,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動物循環中特異性牛血清白蛋白-抗牛血清白蛋白復合物與免疫前比較均有提高,且有顯著差別,但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血中補體值,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提高。18β-甘草次酸對可溶性循環免疫復合物形成未見影響。甘草甜素可提高刀豆球蛋白A誘導人脾細胞產生的γ-干擾素(γ-IFN)的水平,但對PHA誘生的干擾素水平無影響,其增加刀豆球蛋白A誘導干擾素產生的最適濃度為200ug/ml,最適誘生時間為48小時,細胞濃度以1×10(7)/ml為宜。產生的干擾素以γ型為主。甘草酸銨100mg/(kg·天)×7天,灌胃昆明種小鼠后,經放免測定,可顯著抑制肺和腎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的合成。甘草酸單胺給于小鼠灌胃l00mg/(kg·天)(1/20 LD50量)5天后,其脾臟前列腺素E2和環磷酸腺苷(cAMP)量顯著增加;大鼠淋巴細胞在8×10(-10)mol/L和8×10(-7)mol/L的甘草單胺濃度下,分泌前列腺素E量也顯著增加,可能是甘草酸類免疫調節的途徑之一。通過乳酸脫氫釋放試驗法,于體外測定甘草酸銨對BALB/C小鼠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時,表明1×10(-7)-1×10(-1)mg/ml濃度時,對小鼠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均有顯著增強,表明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調節作用。
8.抗病毒作用:
8.1.抗艾滋病毒的作用:甘草皂甙能夠破壞試管的艾滋病毒細胞(HIV),0.5mg/ml的甘草皂甙對艾滋病毒的增殖抑制98%以上,50%空斑形成抑制值為0.125mg/ml。由于甘草皂甙不能抑制艾滋病毒的逆轉錄酶,提示它是通過恢復T輔助細胞而發揮作用。近報道西北甘草中的新多酚類在低濃度時與甘草甜素相比,顯示出對艾滋病毒細胞的增殖抑制效果。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8.2.抗其他病毒的作用:甘草多糖具有明顯的抗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單純皰疹病毒1型、牛痘病毒等活性,能顯著抑制細胞病變的發生,使組織培養的細胞得到保護。感染前24小時給藥對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有意義(P<0.01);感染后給藥對以上4種病毒均有作用(P<0.01);藥液與病毒液混合同時加入細胞層或藥液與病毒液混合置37℃作用2小時后加入細胞層,對上述4種病毒也均有作用。表明作用機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直接作用。甘草酸對單純性皰疹病毒,甘草甜素對試管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8mM濃度在37℃處理Ⅰ型單純性皰疹病毒15分鐘,其感染價從107減至102。但對其它病毒無效。表明甘草次酸似乎對單純性皰疹病毒具有特異的作用。甘草甜素對屬于皰疹病毒群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的人胎兒成纖維抑制濃度為0.55mg/ml。這個濃度對成纖維細胞完全沒有毒性。在體外2mg/ml甘草甜素可使99%以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失活,且其濃度低至0.08mg/ml時也可使少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失活。
9.抗菌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鈉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及滴蟲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漿存在的情況下,其抑菌和殺阿米巴原蟲的作用有所減弱;甘草次酸鈉在體外對滴蟲的最低有效濃度為30-60μg/ml。
10.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對某些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體內代謝產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為甘草甜素,解毒機制為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產生的葡萄醛酸能與毒物結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甘草甜素能對抗小鼠由士的寧引起的中毒;當給小鼠注射硝酸士的寧0.1mg,在10分鐘內對照組死亡率為100%,而實驗組(預先注射甘草甜素12.5mg)的死亡率為58%;當士的寧劑量減少為0.03mg,則對照組的死亡率為58.3%,而實驗組則無死亡。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都有解毒作用,對水合氯醛、士的寧、烏拉坦和可卡因都有較明顯的解毒作用;對印防已毒素、咖啡因、乙酰膽堿、毛果蕓香堿和巴比妥的解毒作用次之;對索佛拿(Sulfonal)及阿托品幾無解毒作用,而對腎上腺素的中毒則有加強的傾向。解毒作用的成分為甘草甜素。有報道研究了甘草及其成分對組胺所引起的中毒的影響,結果證明甘草甜素與維生素B1結合的化合物解毒作用最強,甘草甜素次之,而其分解產物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則較差,曾報告甘草甜素對破傷風毒素有解毒作用,對白喉毒素也有解毒作用??傊什菁捌渲苿λ幬镏卸?、食物中毒、體內代謝產物中毒及細菌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生甘草可使小鼠肝勻漿細胞色素P-450含量明顯增加,表明對肝藥酶具有誘導作用,可能是生甘草解毒的機理之一。
11.抗腫瘤作用:甘草酸對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細胞能產生形態學上的變化,還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其單銨鹽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口服也有效。甘草次酸對大鼠的移植Oberling 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其鈉鹽在最大耐受劑量時對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肉瘤-45細胞的生長有輕微的抑制作用。甘草甙對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能產生形態學上變化。大戟酯二萜醇(12-0-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對二甲苯蒽(DMBA)致小鼠皮膚癌的促發作用,可被甘草甜素顯著抑制。
12.其它作用:利用聽覺電生理方法和均加技術,以耳蝸微音電位和聽神經復合動作電位為客觀指標,研究了甘草次酸對豚鼠內耳聽覺功能的影響。給豚鼠肌肉注射甘草次酸100mg/kg后,由短聲引起的耳蝸微音電位和聽神經動作電位振幅增大,聽神經動作電位反應閾值降低,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提高豚鼠內耳聽覺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使用濃度為8×10(-3)mg/ml和4×10(-2)mg/ml時,對乙酰膽堿酯酶均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其50%抑制率時的藥物濃度分別為25.6±1.4μg/ml和21.8±1.1μg/ml。這兩種藥用有效成分對乙酰膽堿脂酶均呈競爭一非競爭型混合抑制。
- 【炮制】
甘草:揀去雜質,洗凈,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晾干。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甘草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①《雷公炮炙淪》:"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暴干,細銼使。一斤用酥七兩,涂上炙,酥盡為度。又先炮令內外赤黃用良。"
②《綱目》:"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刮去赤皮?;蛴脻{水炙熱。"
③《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 【功能主治】
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經》:"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②《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③《藥性論》:"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⑤《珍珠囊》:"補血,養胃。"
⑥《湯液本草》:"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消五發之瘡疽,與黃耆同功。"
⑦《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痼,降火止痛。"
⑧《中國藥植圖鑒》:"治消化性潰瘍和黃疸。"
-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衍義》:"微涼。"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
入脾、胃、肺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
- 【宜忌】
實證中滿腹脹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術,干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副作用】
- 1.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長期服用,能引起水腫和血壓升高。甘草水浸膏小鼠LD50靜脈注射為1.9432±0.467g/kg,腹腔注射為6.8466g/kg,皮下注射為7.8192g/kg。甘草浸膏小鼠皮下注射的LD100為3.6g/kg,死因為呼吸麻痹,甘草甜素小鼠皮下注射最低致死量為1g/kg,甘草次酸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308mg/kg,Fml00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760mg/kg。甘草次酸給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LD50為101mg/kg。2.用甘草水煎劑給豚鼠連續灌胃6周,每日用量2g/kg,觀察其慢性毒性。結果給藥組動物體重比對照組略有增加,但未出現浮腫;實驗期間無死亡,臟器重量檢查僅腎上腺重量稍有降低,為長期給藥由于甘草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致。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狀腺功能,有降低基礎代謝的趨勢。
- 【歸經】
- 歸經_脾經
- 【備注】
- 《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困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 【植物形態】
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30~70厘米,罕達1米,根莖圓柱狀;主根甚長,粗大,外皮紅褐色至暗褐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單數羽狀復葉,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4~8對,小葉柄甚短,長1毫米許;小葉片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偶近于圓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狀,基部通常圓形,兩面被腺鱗及短毛??偁罨ㄐ蛞干?,花密集,長5~12厘米;花萼鐘形,長約為花冠的1/2而稍長,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短毛及腺鱗;花冠淡紫堇色,長約14~盟毫米,旗瓣大,長方橢圓形,先端圓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10,2體,花絲長短不一,花藥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無柄。莢果線狀長圓形,鐮刀狀或彎曲呈環狀,通常寬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狀腺毛。種子2~8,扁圓形或腎形,黑色光滑?;ㄆ?~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河岸砂質土等地。分布東北、西北、華北等地。
本植物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甘草頭)、根的末梢部分或細小根(甘草梢)、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甘草節)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尚有以下向屬植物亦入藥用。
①光果甘草,又名:歐甘草。其特征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葉長橢圓形或狹長卵形。莢果長圓形,扁而直或略彎曲。分布新疆。
②黃甘草,其特征莖上部被微毛或近無毛.莢果略作鐮狀彎曲,膨脹,具腺毛。分布甘肅。
③脹果甘草,其特征小葉3~5片,稀達7片,下面中脈無毛。莢果長圓形而直,膨脹。分布新疆、甘肅等地.
- 【臨床應用】
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
有較好的近期療效。據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對活動期有疼痛癥狀者療效更佳。一般在服藥1~3周內疼痛消失或顯著減輕,大便潛血轉陰;半數以上X線顯示壁龕消失。甘草對胃潰瘍的療效優于十二指腸潰瘍,對新鮮潰瘍較陳舊者為好,治療后癥狀的好轉比X線改變早;但對有并發癥的潰瘍病,則往往無效;遠期療效尚欠滿意,半數病例出現復發現象。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為一療程;也有每日量僅給15毫升的。但有人認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劑量。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為一療程。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連用3~4周。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連用6周。經驗證明,甘草粉的療效優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對潰瘍病不盡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則無此弊。副作用:甘草制劑能發生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影響電解質平衡,使血鈉潴留,血鉀降低,引起血壓增高及水腫,部分病例呈低血鉀心電圖改變,個別病例出現糖尿。對高血壓及水腫,一般限制食鹽攝入殘停藥后即可消失,不影響治療。療程以4~6周為限,超過此限,則心臟受累機會即增多。為了防止出現水腫、血壓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雙氫克尿塞。臨床上還觀察到,如以小劑量甘草浸膏配合吸著劑和收斂劑、或用脫甙甘草浸膏治療,則副作用大大減少或完全避免,但療效亦隨之降低。鑒于甘草有潴鈉排鉀的副作用,故應禁用于腎臟病、高血壓病患者。長期應用所致的心肌損害亦應予重視。此外,臨床上曾以甘草為主配合其它藥物,如烏賊骨、瓦楞子、陳皮、蜂蜜等治療潰瘍病,效果亦佳。
②治療阿狄森氏病
據少數病例觀察,對輕度或初期患者療效較為顯著,可使患者體重增加,體力增強,食欲增進,血壓增高,皮膚色素沉著減退,血清電解質濃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鈉、氯的濃度升高和鉀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圍,尿中17-酮類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線顯示心臟明顯增大,可達正常范圍。對于重癥或晚期患者,單獨應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預防危象的發生,而必須加用皮質酮才能奏效;兩者并用時,可減少后者的需要量,認為是一種互補作用。甘草治療本病的理論根據,一般認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與去氧皮質酮有類似之處,能使鈉、氯化物及水滯留體內而血鉀離子濃度降低,從而收到治療效果。也有認為甘草治療本病的作用,在性質上與醛固酮最為近似。副作用:過量時可發生浮腫、氣喘、頭痛,伴以高血壓,肺水腫,對老年患者可引發心臟性氣喘等。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劑量大小須視各別情況而定。各地報告頗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漸增至30~60毫升的。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維持劑量亦因人而異,持續應用數周后,患者可對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劑量應逐漸減少,有的病例維持量僅需開始量的1/1O。還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認為其療效優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療席漢氏綜合征
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時配合甲基睪丸素、甲狀腺素、葡萄糖、維生素等。試治1例性腺機能減退型的席漢氏綜合征,用藥1周后體溫升至正常,精神好轉;2周后體重增加,飲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壓升至正常范圍,心尖區雜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現;3月后月經來潮。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療尿崩癥
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試治兩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癥,收到一定效果?;颊呷朐簳r水的出入量維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藥后尿量顯著減少,維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療肺結核
在應用抗癆藥的同時,并用甘草制劑,對長期經抗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惡化的患者,能收到較好療效。不僅對浸潤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癥及滲液吸收、中毒癥狀短期消失,而且對球形病灶、膿胸等亦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據10余例至數十例的觀察結果,用藥后大部分病例癥狀顯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轉陰;X線顯示進步,肺部浸潤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內積液逐漸減少乃至消失,纖維空洞型的空洞縮小。認為甘草有類似去氧皮質酮的作用,是其發生療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與去氧皮質酮相似,如血壓增高、浮腫,個別出現心動緩慢或心動過速、期外收縮。故高血壓及心臟器質性病變或心功能不全者應慎用。用法:㈠煎劑:一般每日用生藥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分3次服。
⑥治療支氣管哮喘
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試治3例慢性頑固性支氣管哮喘,取得顯著效果。哮喘癥狀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氣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顯著增加。其中1例復發,再用甘草治療時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療4例,亦獲效果。
⑦治療傳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兒減半,日服3次。治療13例,平均黃疸指數在12.9天恢復正常,尿三膽試驗在9.9天轉為陰性,肝腫大在9.2天顯著縮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療急性血吸蟲病
根據甘草有類似去氧皮質酮的藥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急性血吸蟲病獲得較好效果。一般用藥后1~2天即開始退熱,5~10天內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時全身情況亦顯著好轉或恢復。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熱退后減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藥??偗煶碳s15~20天。治療過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輔助藥物及支持療法。
⑨治療瘧疾
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瘧疾發作前30分鐘取藥粉少許撒于肚臍眼,外貼黑膏藥。經治109例。除2例因用藥不及時無效外,均獲效果。
⑩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生甘草1兩,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經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療腓腸肌痙攣
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經治254例,有顯著療效的241例,占94.8%。療程最短3天,最長6天。
⑿治療先天性肌強直
甘草粉3克,日服3次,進低鹽飲食,療程15天。試治1例病史近兩年的患者,用藥4天后癥狀即有好轉,療程結束時癥狀基本消失。
⒀治療血栓性靜脈炎
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飯前服。經治8例,除2例顯著好轉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腫及索條狀物均消失。認為甘草治療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機體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組織增生之作用。個別病例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微浮腫及血壓升高,減量后即消失。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用藥3周后自覺癥狀消失,皮膚轉紅,皮膚溫度、足趾關節運動皆恢復正常。
⒁治療子宮頸糜爛
先用1:4000過錳酸鉀液沖洗陰道,以干棉簽擦干后將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宮頸上。本法對中度子宮頸糜爛療效較好,一般治療2~3療程(每療程5次)便能痊愈。如患有滴蟲者須先治滴蟲,再治宮頸糜爛。
⒂治療皮膚炎癥
以2%甘草水局部濕敷,2小時1次,每次15~20分鐘;治療接觸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見紅腫消退,滲液停止,糜爛面愈合,繼以氧化鋅糊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敷數日即愈。用甘草1兩,煎水洗患處,每日1次,對過敏性皮炎亦有效果。甘草次酸對濕疹、牛皮癬也有治療作用。
⒃治療手足皸裂
取甘草1兩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內,24小時濾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處。隨訪17例重癥患者,效果均滿意。
⒄治療眼科炎癥
以5%或8~12%甘草酸鈉鹽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懸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據病情需要,每1~2小時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對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結膜炎及束狀角膜炎患者,經治2~7天左右,56例獲得痊愈(有2例因停藥過早而復發);另文報告對泡疹性結膜炎用藥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漸減輕而消失。㈡上鞏膜炎、鞏膜炎:分別觀察4例和5例,用藥后在3~17日內結節消失,6~34日炎癥消退。㈢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治療6例,用藥2~3日癢感與結膜充血顯著減輕,但停藥后立即復發,再用藥又能控制。此外,對結核過敏性角膜炎及鞏膜炎,亦有明顯療效;對深層角膜炎、角膜實質炎、角膜間質炎,能減輕充血及疼痛癥狀,但角膜浸潤改變不明顯;對急性虹膜睫狀體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癥狀減輕,但對前房內滲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觀察結果并不一致。另曾以甘草酸鈉鹽與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時服異煙胼,治療1例結核性虹膜睫狀體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療凍傷
取甘草、芫花各3錢,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凍傷部位,每日3次(每劑可洗3~5次),有破潰及壞死之創面洗后用黃連紗條換藥。治療手、足凍傷共76例,經用藥1~8劑后,58例痊愈,其余結果不明。實踐證明,對單純紅腫者效果最佳,半數以上用藥1劑浴洗3~5次即愈;對紅腫加皮膚壞死的創面,洗后腫痛消失,繼之壞死組織脫落,創面呈現新鮮肉芽組織,用黃連換藥后創面即迅速愈合;對凍裂創療效稍遜,但經幾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發硬變為滑潤柔軟而漸痊愈;對三度凍傷膠體壞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壞死組織分離,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療。
此外,曾以甘草制劑為主,配合其它藥物或療法治療重癥肺炎、扁桃體炎并發蕁麻疹、風涅性關節炎、低血壓、小舞蹈癥、臂叢炎、顏面神經癱瘓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雖然病例較少,但均取得較好效果。
- 【藥用部位】
-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狀莖。
- 【來自何書】
- 《本草》